
大众日报记者 王浩奇 大众日报通讯员 张明
清晨六点,天刚蒙蒙亮,汶上县郭楼镇丁庙村76岁的刘灿明已挎着磨旧的帆布包出门。包里的钢丝刷、塑料小铲和卷边皮本,是他四十五年里守护村头国家测量标志铁塔的“三件套”。刘灿明是党员,曾在部队五次荣立三等功。1980年,测绘队一句“这塔托付给你,我们放心”的叮嘱,成了他日复一日踏上巡查路的初心。
走到铁塔下,刘灿明熟练地蹲下身子,用钢丝刷清理底座缝隙里的泥沙,像在侍弄自家菜园。“泥沙易堵缝,不及时清理会生锈。”忙完这道“工序”,他又熟练地用小铲刮掉塔身上的小广告。傍晚炊烟升起时,他又搬着小马扎坐在塔旁,借着夕阳在皮本上记录:“今日巡查,塔身无剐蹭,底座无积水”。
四十五年间,这样的巡查从未间断。暴雨过后,他发现塔基松动,连夜支起警示桩,直到部门加固好才撤离;村里修水渠时,施工队想借铁塔固定绳索,他急得掏出当年的维护手册,蹲在工地旁守了两天,直到水渠改道才放心。即便平时没什么事要干,他也会每天按时到塔下转一转:“习惯了,一天见不着,心里就不是滋味儿。”
坚守也曾遭遇考验。有回傍晚,他听见铁塔方向传来撬动声,披件衣服就冲了出去。原来是附近工地的人想拆钢材用,递烟求情说“没人知道”。刘灿明一把推开烟,硬气地说:“我知道!全村人都知道!这是国家的东西,谁也不能动!”见他态度坚决要报警,对方只好灰溜溜离开。
夏天,担心孩子们攀爬铁塔受伤或损坏设施,刘灿明索性在塔下铺着凉席值守,一遍遍为村民讲解:“这可不是随便立的架子,是国家的‘大地基准点’,就像给咱国家的土地定了个‘坐标’。修公路、建楼房、搞国土调查,甚至国家搞科研、国防建设,都得靠它定位置、量距离,要是坏了、动了,后续的活儿全没法精准干,那损失可就大了。”时间久了,乡亲们都摸清了他的“倔”,没人再打铁塔的主意,甚至会主动帮着照看。
早年没任何报酬时,他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,在家边干农活边守塔;2010年起每月领取33元管护费,他也分文不私用,悉数用于铁塔维护,每笔开支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家境拮据的他,要承担老伴药费和家庭开支,自身也身患疾病、左手残疾,却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。
如今的刘灿明,虽然背已有些驼,脚步也不复当年轻快,但守塔初心没变,只要站在铁塔旁,眼神就格外坚定。“当年答应了人家要守好塔,就不能说话不算话,这巡查路,我就得一直走下去。”四十五年寒来暑往,刘灿明用最质朴的坚守,诠释了“一诺千金”的重量,让国家测量标志在岁月中稳稳矗立,也让诚实守信的美德在乡间传递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